TIP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卷一
阿难是佛陀众弟子中最有发言权的一位,由于他听到的经典最多,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多闻功德,致使他在实修上落后了其他的师兄弟们,所以由他来作为《楞严经》的当机者最适合不过了,而佛陀欲讲这部《楞严经》,还正需要这么一位“一向多闻,未全道力”的角色。
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,佛陀的大护法波斯匿王,为了父亲而大做供斋功德,佛与文殊菩萨以及大阿罗汉们都去应供,只有阿难受别请乞食而脱离了僧团的加持,结果被跟他有五百世夫妻因缘的摩登伽女摄入淫席,情迷意乱之际险些破戒。然而阿难毕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佛陀正遍知功德已经知道阿难被外道之咒所摄而不能做主,就马上派文殊师利菩萨去解救,才避免了阿难的梵行之难。
解读一下故事的开端,实际上是有很大程度上的表法内涵的。首先阿难别众便失去其所依怙,说明修行一定要依止三宝;其次阿难与此淫女过去曾做过五百世的夫妻,故而此女才会对他一见倾心,而阿难被宿业牵引也无能为力,说明因缘果报的业海之深广,业力之甚大;平常所闻虽多,可惜道力不足,说明佛法是要解行并进才好。总而言之还是欲界惹的祸,在轮回的路上众生各有所困,阿难的遭遇是在去乞食的途中被摄入淫席,点明了我人被迫投生在欲界,则一定会有两大根本烦恼作为本能,一个要“吃东西”,另一个要“行淫欲”。还有一种说法,就是再加上“睡眠欲”,但实际上睡眠期间易淫,吃多了会导致贪睡,所以一般就锁定在“食色性也”为欲界的底色,总之万变不离其“欲”,可见佛陀讲楞严的缘由,并不是旨在谈玄说妙,而是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,就是专为欲界众生所说的清净解脱法。
的确逆境才更能引发修道者的发心,由于此次的受挫,阿难才想起来向佛陀请法,希望他自己能够真正获得实修的功德,增长定慧的功夫,最终圆满菩提。世尊见讲《楞严经》的时机已经成熟,就没有正面回应阿难的提问,而是绕道从源头开始讨论,直接问阿难当初为什么能够舍了“深重恩爱”而出家。深恩是父母之恩,重爱是男女之爱,这都是最难舍的人之常情,按理说到此地步已经是僧宝稀有难得,但是本经的起点是不仅令人出世俗家,更要出三界家、无明家。
从经文中我们可知,阿难对佛说,之所以他出家,是因为“我见如来三十二相”极其庄严清净,又“常自思惟”此庄严相绝不会是在欲望中显现的。从阿难的回答中既感受到他对佛陀的崇敬,也流露出了他心念中的执着,见如来相的“见”和常自思维的“思维”,正是他的障碍所在,前者代表爱见执着,后者表达分别妄想。在此佛陀对症下药,一针见血地指出以阿难为代表的众生,之所以无始以来一直生死轮回,是因为就如同在梦里说“醒”一样,一直在用妄想去了解真理,就是不知道什么才是佛讲的“常住真心”。
这里提醒诸位,《楞严经》不是只给阿难一个人讲的,而是给一切凡夫众生讲的,给在听在学的人讲的。佛门讲“不疑不悟”,既然我人也和阿难一样想要证得菩提,就也要把“疑情”提起来,什么才是经典中讲的“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”?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样?这个东西到底在哪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