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P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WARNING
然不能自已,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,岂曰必然?试论之曰:
《道行》云:“诸法本无所从来,去亦无所至。”《中观》云:“观方知彼去,去者不至方。”斯皆即动而求静,以知物不迁,明矣。
“然不能自已”这四句,一方面是僧肇大师不忍众生的颠倒迷惑,另一方面也不愿看大家对真理的误解,所谓“不忍众生苦,不忍圣教衰”。所以僧肇大师在此想用“动”“静”的关系把“不迁”的真相阐述出来,虽然不敢说一定正确,但想尝试着论述一番。这一段话代表了序论中的“述造论之意”,到这里序论结束,下面开始就属于正论的内容了。
首先是引一经、一论来证明“不迁”,“一经”指的是小品般若类的《道行般若经》,“中观”指龙树菩萨所造的《中论》,但这里所作的都是意引,而不是经论中的原文,可能也是当时的写作习惯。经中讲的“诸法本无所从来,去亦无所至”,“本”是指如果说“来”的话总要有个起点,“至”意为“去”的话总要有个所到处,但仔细推究诸法各住本位,也就是说会发现从没有个来处或去处,比如并没有一个从凡中来,去到圣处,也没有从生死烦恼中来,到菩提涅槃处。因为凡圣之间没有链接,世、出世间也是各住本位,假如凡来到圣,凡就不是凡,已经是圣了,怎么能说从凡到圣呢?论中讲“观方知彼去,去者不至方”,“观”就是见证的意思,“方”是指的方位,比如以东方为例,可以说看着某一个人向东方而去,去东之人的前步在前,后步在后,实际上就没有从此到彼的真实情况,所以说“去者不至方”。
从经论的开示中我们可以得知,都是即“动”的当下而见到“静”的本质,从事物现前的动相中显示诸法本体寂静,而不是离开动去说静,也不是离开静而体现动,所以“物不迁”的道理是很明确的。
“缘起性空”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,万事万物缘集而来,到底从哪里来呢?缘离而去,去到什么地方呢?《华严经》中有一个情节,在弥勒楼阁中,善财童子问弥勒菩萨,这楼阁何处去了,弥勒菩萨说“于来处去”。意思就是想要知道去,先要知道其从哪里来,找不到来的源头,那么又去向哪里呢。故而弥勒菩萨善巧说法而言“于来处去”!《楞严经》中也有一句名言,形容诸法如幻如化都是“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”,实际也是在讲“不迁”的道理。如果再升级一下认知,论中讲的“观方”,以东方为例,实际上东方又是怎么确定呢?也没有一个定向,我们以为人往东来的时候究竟以什么为东呢!
我们一开始讲“不迁”之理,大家可能还觉得意外,随着闻思的深入展开,正念的持续增长,就会感受到佛法越辩越明的殊胜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