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TIP
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
一、为什么要学《八识规矩颂》

​ 开讲前先作一个比喻,前面我们学习唯识佛法中的百法,犹如英语中的单词,今天开始要讲的《八识规矩颂》,相当于英语中的语法和句式。也就是说百法已经说明了什么是心法,什么是色法,那么这些心法、色法是以怎样的关系而存在?如何成为心法?又如何显现色相的?八识之间是怎么建联?又如何各显身手的呢?《八识规矩颂》正是说明这些问题的。

​ 在佛教史上的大译经师中,罗什法师虽然翻译各种类型的经典,但是他所宗的还是般若系中观学派为本,所以被推崇为三论宗的祖师。而玄奘大师虽然也翻译了《大品般若》等经,但是他关注最多的还是唯识佛法,特别是在印度求法期间,于那烂陀戒贤论师处,更是对唯识佛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习,所以传统上一致认为他是唯识宗的祖师。《八识规矩颂》便是在他翻译了数百卷的唯识经论后,对于唯识佛法中最常说的“八识”所作的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。唯识佛法中大部头的论典非常深涩、广博而难以理解,玄奘大师的《八识规矩颂》既高度概括地介绍了唯识佛法,又起到化繁为简的方便作用,可以说是唯识佛法中不得不学的一部著作。

二、《八识规矩颂》的结构

​ 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,本论是以颂文的形式进行论述,以七字为一句,全颂共有四十八句,四句为一颂,共有十二颂,每三颂为一组,共有四组。这四组分别以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识为主题,对这八识存在的形态、作用的发挥、凡圣的转化等全方位地进行介绍。我人可以基本了解“万法唯识”的原理,通过对八识的了解,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有情众生身心世界的活动,在唯识佛法的背景下,去融会贯通地体悟修道的法门、行门,从而进行“转识成智”的实践。

三、《八识规矩颂》题目大意

​ 关于“八识”,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有过了解,具体就是指的前五识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;第六识即意识,第七识即末那识和第八识即阿赖耶识。

​ 所谓的“规矩”,“规”就是正圆,“矩”就是正方,古人讲“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”。用白话来说就是规范或法则,比如说在凡夫的状态下,八识的运行和作用有一定的规矩法则;如果进入修行证果的过程中,八识所呈现的状态、产生的变化,也有一定的规矩法则,所以称为“八识规矩”。

​ “颂”,是一种文字体裁,其中有赞美的意思。印度话称为“伽陀”,汉译中也称为“偈”,也即十二部教典中的“偈颂”。颂的形式貌似诗,但并不追求押韵,旨在讲明教理,方便记忆。通常四句为一颂,一句中用四字、五字、六字或七字都可以。本颂就是以七字为一句。

​ 总之,以颂文的形式来阐述八识之间相互的关联作用,在凡夫阶段所呈现的状况,以及在修行过程中转识成智所体现出的变化规律,这样一部著作,就是《八识规矩颂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