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TIP
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
WARNING

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

​ 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而白佛言:“希有!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,是人即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”

​ 佛告须菩提:“如是,如是。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何以故?须菩提,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,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须菩提,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是故,须菩提,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是故,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,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须菩提,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。须菩提,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,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;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须菩提,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”

​ 这分经文紧扣“离相寂灭”的主题,这种随说随扫的节奏,也就是我人心地用功时的方法。但有可能因我人对“离相”把握不好,也往往将“寂灭”误会为死亡,从而才体现了佛法空性的难解难信。

​ 第八点,上一节课讲至菩萨行者的心应当“无所住”,只要有住则已出轨,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。这个受持法可以说是总的原则,反过来再看“应无所住而行布施”,恰恰是对此原则很具体到位的地注释。不断地强调熏习不着相、无所住,说菩萨不应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而行布施,从“自行”而言,可以真正做到破斥悭贪之心,从“化他”而言,则不期望自身快乐,而是为了能利益一切众生。

​ 本经中三次提到的“无住布施”,具体指向有所不同:第一次讲不应住色布施,是为了成就无所得施;第二次讲不应住相布施,是为了成就净土正因,有住则心有秽,国土不净;此刻第三次讲不应住法布施,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,无上就是无住的意思,如果心有住则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

​ 第九点,世尊从这一分经文开始善巧说“空法”,模式基本都是在强名说一个概念法后,紧接着马上破掉这个假名,以显示空性。“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”这句话,也正好可以解释“如来”的含义:“如”就是烦恼不生的意思,“来”就是佛性不灭的感觉,“不生”正是指的人、我、众生、寿者四相不生,“不灭”则是说般若智慧一直在线,不曾失去。所说的一切相本来就不是生相,既然“不生”从何相说有“灭”呢。可见不生则是非相,不灭则是一切诸相,所说的诸相本来就是非相,请大家不要轻易放过“本来”这个词,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用心的关口。“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”也同样是这个法境,若能在一法上见悟,一切法就都悟了。

​ 第十点,经云“以轮回见,测圆觉海,无有是处”。“诸相”就是“非相”,一切“众生”即“非众生”,这是佛眼中的真理,但是凡夫听到根本摸不着边。所以在此特别强调佛是“五语者”,证明所说不虚:如实而见如实而说是“真语者”;于真语中能得不加分别的真实利益,就是“实语者”;诸佛不约而如如道同,就是“如语者”;广长舌不欺诳众生,就是“不诳语者”;前后始终如一,是“不异语者”。以此五语功德,劝诫我人当笃信佛所说的圣言量,是为入道的第一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