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TIP
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
四、《八识规矩颂》贯解

前五识颂

性境现量通三性,眼耳身三二地居,

遍行别境善十一,中二大八贪瞋痴。

五识同依净色根,九缘七八好相邻,

合三离二观尘世,愚者难分识与根。

变相观空唯后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,

圆明初发成无漏,三类分身息苦轮。

​ 在讲“圆明初发成无漏,三类分身息苦轮”这两句颂文之前,我们先了解几个概念。

​ 第一个概念八识转四智,佛法中常讲一个原则,就是“依智不依识”,因为识本身就是染污的源头,不可以作为究竟的依止处,只有佛菩萨的圣智,才能够保证不会出现错漏情况。唯识佛法中主张通过智慧的观察,以达到“转识成智”的目的。并且从染到净依八识而设立相对应的“四智”:前五识转为“成所作智”,第六识转为“妙观察智”,第七识转为“平等性智”,第八识转为“大圆镜智”。从名称上都可以看出并非是进行了实质性的置换,而是对识进行了去分别执着化的改造,就像是把病人治好便是健康的人,而不是把病人置换成另一个健康的人,所以才表述为“转”识成智。

​ 第二个概念,就是佛的“三身”,即法身、报身和化身。所谓的“法身”,是超越色心之法,即超越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执待,而清净无染、遍达一切的纯真心体,也称为“自性身”。所谓“报身”,是指把心性的能量张力发挥到极致,可以将物质与精神交融无障碍地表达出来,呈现为最清净庄严的状态,也称“受用身”。当然这种“受用”也是双向奔赴的,分为“自受用”与“他受用”,前者指佛自身成就的无漏功德之身,后者是佛示现给菩萨感受的方便之身。所谓的“化身”,是指为了方便度化众生,善巧地变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色身,众生需要什么形象,佛就会示现成这样的形象,称之为“化身”。佛法中常常把法身比喻为圆月,报身如月光,化身则是投在水中的月影。

​ 第三个概念,就是八识的“转依”。转识成智有两种情况:其一,前五识与第八识在同时转,因为第八识的本质相分就是性境,而根尘相接时所现的境相也是性境,两者都属于性境关系密切,故而转依同时;其二,第六识通三境,第七识为带质境,这些境都含有错误的幻相及我执,必须在观空中逐渐予以遣除,因此第六识与第七识要分阶段进行转依。

​ 这样再来看前五识的后两句颂文就好理解了,“圆明初发成无漏”意思就是当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一刹那,阿赖耶识中的习气就断尽了,第八识转为无垢识的同时,前五识也转为成所作智,此时自身也已经由有漏转为无漏。至此,六道轮回之苦从此永息,而且还能分身散影,去救度无量的众生,使他们也能脱离轮回,得究竟常乐,故说“三类分身息苦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