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P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四、《八识规矩颂》贯解
前五识颂
性境现量通三性,眼耳身三二地居,
遍行别境善十一,中二大八贪瞋痴。
五识同依净色根,九缘七八好相邻,
合三离二观尘世,愚者难分识与根。
变相观空唯后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,
圆明初发成无漏,三类分身息苦轮。
这节课开始正解颂文,鉴于每颂中都镶嵌了较多陌生的名相,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用先分后总的方式,就是遇到专业的名相先逐个解释清楚,然后再总的贯讲颂文,这样既掌握了局部的核心要点,又可以通达整个颂文的宗旨义趣。
上面这三颂颂文,都是在讲前五识的情状。学习第一句“性境现量通三性”,先要了知:何为“性境”?何为“现量”?何为“三性”?
“性境”就是指的前五识所缘的境界,如果说前五识是能认识的主体,那么“境”就是所认识的对象,虽然前五识所对的外境多姿多彩,但在唯识佛法看来无外乎三种性质,也即性境、带质境和独影境。
所谓的“性境”,这里的“性”是真实的意思,也就是说前五识所面临的境界,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,而是直接呈现在五根门头的真实场景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都有他相对的真实性,就叫“性境”。所谓的“带质境”,是指能认识的心识,不是直接面对所认识的事物,而是依着一种自己熟知的事物,携带着这种事物作为本质依据,产生另外的一种认知,比如将绳误以为是蛇的情况,就是依带绳作为“本质”,而产生了以为是蛇之境的认知,所呈现出的就是“带质境”。所谓“独影境”,意思是单独的不真实的虚幻影像,能认知的心识没有任何依据,完全由妄想构思而形成的影像,比如佛法中常讲的“龟毛兔角”就是独影境。
所谓 “现量”是相对“比量”和“非量”而言的,合称为“三量”。这里的“量”就是测量的意思,用来形容有情众生进行认识活动时的心理反应。如果是“比量”的情况,说明认识已经进行到有经验参照的程度,其结果一定是经过推理而产生的。如果是“非量”的情况,说明虽进行了推理,但结果是错误的。比如说见有烟雾升腾,实际上只是开水的蒸汽,却误以为是起火了,这就是“非量”。“现量”则与前两者不同,是还没有进行推理之前的直接认识,所对的是认识对象的真实写照,属于显现、现前、现在的“境”,就像我们常说的“直觉”,没有任何逻辑推理的参与,就称为“现量”。
“三境”与“三量”之间,有一定的所属关系,具体来说就是:现量缘的是性境,比量缘的是独影境,非量缘的是带质境。
“三性”相比之下容易理解,“性”就是性质的意思,具体是指佛法中所说的“善、恶、无记”三性。对于自他皆有顺益的就是“善”;对于自他皆有违损的就是“恶”;有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善恶迹象,就属于“无记”。
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句颂文“性境现量通三性”,意思就是说前五识所缘的境界是“性境”,所面对的是真实的色、声等法境。而且前五识所知的量是“现量”,他们量知的是真实显现在前的事物。前五识与善心所相应而起就是“善性”,与烦恼心所相应而起就是“恶性”,与不善不恶心所相应而起称为“无记性”。故说“通三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