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TIP
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
WARNING

​ 夫人之所谓动者,以昔物不至今,故曰动而非静;我之所谓静者,亦以昔物不至今,故曰静而非动。动而非静,以其不来;静而非动,以其不去。然则所造未尝异,所见未尝同。逆之所谓塞,顺之所谓通。苟得其道,复何滞哉?

​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,目对真而莫觉!

​ 这段论文开始讲“指物明不迁”,用大白话讲,就是表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由观察具体的事物情状,来确认其到底有没有动态流程,同时也开启了僧肇大师善用真俗智慧,所谓“言则顺俗,理则明真”的讲解风格。

​ 僧肇大师用同一种事物说明“不迁”之道理,因为一般人认为的所谓“动”,是因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貌,原来的状态不能延续至今这种现象,而下的定义,认为其是流动生灭的。感受着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原样至今,现在的事物也要变异,不能保持至将来,所以说其是有迁流变化之动态的。但是僧肇大师认为静而不动,也是因为同样的状况,根据过去的事物只能在过去,而不能来到现在。事物在过去中只有过去的相态,这种过去中的相貌状态不能延续至今,恰恰说明了是“静”,而并非“动”。

​ “然则所造未尝异,所见未尝同”,是说在同一前提下,“昔物不至今”的现象产生两种见解。常人认为动而非静,是因为过去的事物不能保持到现在,只因其中有“变动”,僧肇大师则认为正因在时间、位置上界定明确,过去事物的性质、状态只能表现在过去的时空之中,现在的事物则在现在的时空之中,从时间上看有现在、过去的不同,现在的时间中不可能有过去的事物,所以说过去与现在各自都是静而不动的。同样的研究项目却有这两种认知,分别说明如果违背事物真实状态就是认识不透,即为“塞”,如果认识与真理的解释相吻合,则如同畅游无阻,就是“通”。

​ 我人正在经历的一生,都以为从年少而渐渐成熟,再慢慢变老,好像真的在其中流光迁谢,总以为随着岁月流逝的状态而一生到老,殊不知少年胶原蛋白充分的容颜时代,只是住在曾经的少年时代。一般人以为若少年时代没有到青年,就更不会到老年,这才是有过往的动态人生,哪里知道正是因为少年只在少年时代,不会来到老年时代,老年只在老年时代,也没到过少年时代,所以万物从来都是一种“静态”。

​ 最后一句,由于人们陷入妄情,已经迷惑很久了,导致面对事物的真相却视而不见,这是僧肇大师发自内心的感概!一念迷悟之间,便是“苦海无边”与“回头是岸”的差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