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TIP
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
WARNING

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

​ 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而白佛言:“希有!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,是人即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”

​ 佛告须菩提:“如是,如是。若复有人,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何以故?须菩提,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,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须菩提,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是故,须菩提,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是故,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,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须菩提,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,不异语者。须菩提,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,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;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须菩提,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”

​ 为了对学修佛法有所增上,我们一直在强调佛法的伟大,其中应该明确的是,世尊所说的一切法,不是一种组织性的创造,也并非自圆的一套学说,而是以彻底打开心扉后洞见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,而进行原汁原味地说明,以此因缘故说佛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以及不异语者。

​ 第十一点,佛陀说法“空有”圆融,众生却步步为营般地而生执着,守着语言不放,故佛又说如来所得的法“无实无虚”,不必贪“有”,也不能执“空”,空、有两道皆是入佛法的方便而已。执着语言则失真道,所以说“非实”;反之,也不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空性实相,所以说“非虚”。实与虚,实际上代表了生与灭、垢与净、增与减等一切的分别对立法,故而毕竟空也叫“中道实相”。

​ 道理上能说得过去,但更可贵的是要微细用心,为什么说如来所得的是“无实无虚法”?因为现实中只要用纯粹的心去找寻,就会发觉千真万确没任何“有相”的法,比如任何东西是谁赋予他确实是这个“东西”,完全经不起认真对待稍微推敲,所以才说“无实”;但是这么庞大的现实世界,是从什么时候、什么地方涌现在眼前的呢?这又是法性所具的恒沙功德,所以又说“无虚”。然而真正的“无实无虚”境不能用虚实来描述,说“非虚非实”都是为了让我人摆脱语言而契入法性。

​ 第十二点,虽说我人在心地上的修为还尚未及格,但拥有是非分明的见解却是修行上道的前提,什么是“是法”,什么是“非法”,需要心如明镜般一目了然。前面讲到不应有住而行布施,这里用譬喻来表明其中的利害关系。

​ 如果菩萨行者在布施法上有所住,就如同人处在暗室之中,完全没有真实的见闻。还记得讲《华严经》时,那么多的声闻虽然在场,但只是凑个热闹而毫不知门道,所以叫“如聋若哑”,就是因为有住的心,没办法相应无住的法。若菩萨行者心无所住,正当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的时候,就如同人睁开眼晴,又在阳光之下,不管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了,所以佛法叫“正法眼藏”,佛陀叫“人天眼目”,试想一下若对佛法毫不知情,是多么彻底的业障深重。所以经文最后总结说,这个时代如果有人能受持、读诵《金刚经》,则极其可贵,此人堪与佛智同频共振,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