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P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四、《八识规矩颂》贯解
前五识颂
性境现量通三性,眼耳身三二地居,
遍行别境善十一,中二大八贪瞋痴。
五识同依净色根,九缘七八好相邻,
合三离二观尘世,愚者难分识与根。
变相观空唯后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,
圆明初发成无漏,三类分身息苦轮。
在学法的过程中,我们常要进行一番心理建设,作为有佛法思想背景并追求觉悟的修行者,得把目光投放在“众生无边”的格局中来,比如说我们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根,只是不同生命质量中的一种格式而已,或许有的众生会比我们的色身更加落后,同时有的众生也一定比我们还要高级。第二句颂文“眼耳身三二地居”就是在讲这个问题,我们先来了解一下“界地”的概念。
“界”就是指三界,三界大家比较熟知,即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。“地”即九地,具体是指欲界,又称“五趣杂居地”;色界有离生喜乐地、定生喜乐地、离喜妙乐地、舍念清净地;无色界有空无边处地、识无边处地、无所有处地、非想非非想处地。总称为“三界九地”(九地的具体解释这里省略,欲知情者百度一查便知)。在欲界五趣杂居的范畴内,五识都会产生作用,但是到无色界的四地,五识就都不会出现了,而在色界的四地中,就只有眼识、耳识和身识三个,鼻与舌识则不起现行了。
“眼耳身三二地居”,就是从三界九地的角度来讲五根的作用,即前五识所通的界地。在欲界地中五识全有,在无色界中五识全无。生到色界的有情,已经没有欲界的饮食之欲,只要生到第二离生喜乐地,就不会有鼻识与舌识,只剩有眼识、耳识和身识,故说“眼耳身三二地居”。
“遍行别境善十一,中二大八贪嗔痴”这两句颂文,是讲与前五识相应的总共有三十四个心所法,也可以说是规划出前五识所在的区域。首先是前面百法中讲过的五个遍行心所,即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,正因为“遍行”的特质,说明他们普遍活动在八个识之中,前五识当然也不例外。另外还有五个别境心所,即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。还有信、精进等十一个善心所,以及烦恼心所中的两个中随烦恼和八个大随烦恼,再加上贪、嗔、痴三大根本烦恼。总共三十四个心所法,这便是前五识所行的势力范围。这里提及一下,比如说为什么根本烦恼中的“慢”不与五识相应呢,因为慢是我执的根本表现,但是前五识是没有我执的,所以就不会与慢相应。
总之,这三十四个心所法,承担辅助前五识的职能工作,并配合其展开认识活动,也可以说是他生活的伙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