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TIP

仅小院师兄内部复习使用,请勿转发小院外任何人。

WARNING

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

“须菩提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于意云何,是微尘众宁为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。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即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?佛说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者,即是一合相。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”“须菩提,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说。但凡夫之人,贪著其事。”

​ 《金刚经》所说的道理,乍一听似乎离现实很远,然而仔细用心观照并对照着推敲,一切司空见惯的认知和约定俗成的生活,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人的习以为常完全与现实不符,而佛说的道理,恰恰才是当下的真境。

​ 这段经文的用意不可与前面的混淆,虽然都是在作譬喻,但前面是比喻有所得布施不如持经功德,这里用“微尘数”比喻,是为了说明十方诸佛的法身,到底是一体的还是异体的。既然上一品中讲法身无有去来,有人就会生疑,觉得十方诸佛同样都无去来,所以用微尘的聚散状态作喻,是成为一个法身同处住,还是各各有法身在异处住。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,既然法身无相,怎么可以用“一”或者“异”来进行定位呢?如果说世界碎为微尘,不可以说是在“一处住”,所以不是混合成一法身,如同微尘不可以定执其合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就是这里所说的“一合相”;也不是在“异处住”,所以不可认为各各有法身,确实是众多微尘缘起而成为了一个世界。如此左右为难用意何在?就是为了息灭我人本能地对“一”与“异”的定执,因为这才是我人生起障道因缘的根本是非。

WARNING

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

【“须菩提,若人言:‘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’须菩提,于意云何,是人解我所说义不?”“不也。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?世尊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”“须菩提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须菩提,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”

​ 这分经文可以先作这样的理解:“佛说”,是就相上而言,从阐述“是名”的角度而说;“不解如来所说义”是就性上而言,从阐述“即非”的角度而说。

​ 从根本上看,只要有一念心动,生起分别,四相就同时俱起,并不是真的存在着先后次序,一念狂心顿歇,则四相桶底脱落,无名无分。佛说“我见”要掌握其入口、出口,是立足于“由假说我法”,借“有我”的世界,而获取“无我”的真相。所以佛在本经中处处都说无我、无人,故而说我见、人见,但是凡夫听后的效果,就会当体起我见、人见之见,故而佛又说,我见即非我见,是名我见。

​ 另外有一些修行者,知有我见,故断我见,称为得道而证解脱,但同时又生起了对解脱的“法见”,所以第二段又讲法见也不可得。佛说“我”为表达“非我”,说“法”为表达“非法”,根本意思就是:凡有所见,皆不可见。

​ 总的来看《金刚经》,一直在说不可有我相、人相,不可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发,不可有法、有正觉可得,这个原则性的见解没错,但容易引发一个误会,就是我人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搞定、解决掉,才觉得能得到真正的无上正觉,这样就入不了金刚“一乘法”。到底怎么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我见?如果用一个具体的方法去解决,那么这个方法,以及包括想解决的念头,又都成了新的烦恼本身,试问一下烦恼能够断烦恼吗?所以“不断而断”才能真断,才是正途。

​ 佛法虽难信,但是信了佛法以后,“修行之修行”能成佛就成为共识;然而信了佛法以后,“不修行之修行”才能成佛,这才是真正的难信。故而世尊在此说,“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”。